一、 历史沿革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始于1958年建立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是学校当时的五个系之一,先后设农学、植保、土化、果蔬四个专业,2001年农学系更名为农学院,2004年与园艺系合并成立新的农学院,2014年,园艺脱离农学院独立建院。从1958-1986年,在环境恶劣的黄羊镇,一批来自海内外的优秀人才投入极大的热情开展农学系的建设,70年代后,在我国旱农学、耕作学学科奠基人之一胡恒觉先生及多位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专业和学科建设明显提速,于1986年、1990年分别获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于1993年获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批“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准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产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种业产业研究院等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10个;武威综合试验基地、定西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目前,学院有作物科学系、作物遗传育种系、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系和植物科学系四个系,拥有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物科学与技术、智慧农业五个本科专业。
二、 师资力量
学院目前专任教师59人,实验教学人员2人,专职行政管理人员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1人,博士生导师(含校外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含校外导师)51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实验站站长6人,全国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5人,甘肃省飞天学者2人,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人,甘肃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4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陇人骄子”1人、“陇人骄子”提名奖1人,甘肃省政府参事1人,甘肃省政协委员2人,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委员1人,甘肃省青年英才2人,甘肃省创新创业导师1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甘肃省教育厅协同创新科技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
三、 学科专业
学院主建一级学科作物学,在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3个方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中药学和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作物)2个学位类别(方向)招收专业硕士。现设作物科学系、作物遗传育种系、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系和植物科学系等四个教学系,拥有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物科学与技术和智慧农业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现有在校生1371人,其中本科生941人,研究生420人,留学生10人,本科生升学率在50%以上。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等一批杰出人才。
四、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十三五”以来,学院教师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0篇,其中被SCI收录396篇。建设甘肃农业大学专家院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8个。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0余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其中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的选育和应用解决了我国北方冬油菜不能越冬的难题,使我国冬油菜种植区北移了13个纬度。
数据来源截止2024年9月29日